净化车间降尘是一个涉及环境控制、设备管理、人员操作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,目的是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,确保生产环境符合洁净度要求(如ISO14644标准或行业特定标准)。以下是降尘的常见措施和建议:
---
一、环境控制措施
1.空气过滤系统
-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/ULPA),定期更换滤芯并监测压差,确保过滤效率(对≥0.3μm颗粒的过滤效率≥99.97%)。
-根据车间洁净度等级,选择合适的换气次数(如ISO5级车间换气次数通常≥50次/小时)。
-增设局部FFU(风机过滤单元),针对产尘区域加强过滤。
2.压差控制
-维持车间与外部区域的正压差(建议10-15Pa),防止外部尘埃侵入。
-不同洁净级别的区域之间设置气闸室或缓冲间,分阶段控制压差。
3.温湿度控制
-保持温度和湿度恒定(如温度20-24℃,湿度45%-65%),避免因湿度过低导致静电吸尘,或过高引发微生物滋生。
4.静电消除
-安装离子风机或静电消除器,减少尘埃因静电吸附在设备或产品表面。
---
二、车间布局与设备管理
1.合理分区
-划分洁净区、缓冲区和非洁净区,人流、物流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
-高尘工序(如粉碎、包装)设置独立隔间,并配置局部排风系统。
2.设备选型与维护
-选用低发尘设备,如无尘电机、密封传输带等。
-定期清洁设备表面及内部,避免积尘二次扩散。
3.地面与墙面材料
-使用环氧自流坪、PVC卷材等无缝隙、易清洁的材质。
-墙面采用不锈钢板或防静电涂层,减少尘埃吸附。
---
三、人员操作规范
1.洁净服与行为规范
-人员进入前需穿戴无尘服、手套、口罩、鞋套,并通过风淋室(风速≥20m/s,时间≥15秒)去除表面尘埃。
-禁止奔跑、喧哗、携带非必要物品(如纸张、纺织品)进入洁净区。
2.清洁程序
-制定严格的清洁计划,使用无尘拖把、吸尘器(HEPA过滤型)清洁地面和设备。
-清洁剂选择中性无残留配方,避免化学污染。
3.物料管理
-物料通过传递窗进入,表面用酒精或无尘布擦拭消毒。
-包装材料优先选用低发尘材质(如抗静电PE袋)。
---
四、监测与改进
1.尘埃粒子监测
-使用粒子计数器定期检测悬浮粒子浓度,重点关注关键区域(如灌装线、操作台)。
-数据异常时追溯污染源(人员操作、设备泄漏或空调系统故障)。
2.微生物监控(必要时)
-对沉降菌、浮游菌进行采样,确保微生物指标达标(如制药行业需符合GMP要求)。
3.持续改进
-对降尘不达标的区域进行根本原因分析(如漏风、清洁死角、人员操作失误),优化流程。
---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-局部粉尘偏高:检查FFU风速是否均匀、设备密封性是否完好。
-过滤器寿命短:可能是外部空气粉尘浓度过高,建议增加初效、中效预过滤。
-人员带入污染:加强培训,设置行为监控摄像头(如违规带入手机、未正确穿戴无尘服)。
---
六、注意事项
-如果车间需符合ISO14644-1或GMP标准,需严格验证空调系统性能(如风量、换气次数、自净时间)。
-重要区域建议采用实时尘埃监测系统,并与空调自控联动,实现动态调节。
根据具体行业和车间等级,可进一步细化措施。如果需要针对性方案,建议提供车间的洁净度等级、行业类型(如电子、制药、食品)及当前存在的问题。